韩振中: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现状及发展需求
2019-01-10 16:08    

   一、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现状

  截至2016年,全国灌溉面积10.98亿亩,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.07亿亩。万亩及以上大中型灌区7806处,耕地灌溉面积4.96亿亩,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的49.3%,大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.492和0.508。万亩以下灌区耕地灌溉面积5.11亿亩,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的50.7%,小型灌区(地表水)、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.538和0.737。

 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4.93亿亩,占总灌溉面积的44.9%。低压管道、喷灌、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.91亿亩,占总灌溉面积的26.5%。2000年以来节水灌溉面积年均增长4.4%,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年均增长7.8%,微灌面积增长最快,年均增长26.6%。

  节水灌溉发展取得了节水、增产、增效、减排、防污综合效益。根据水利部水规总院对2001—2008年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进行的评估结果,项目区每年亩均节水100~260立方米;粮食亩均增产10.9%,经济作物亩均增产31.9%,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9.1%;亩均节约灌溉用工2.4个工日;土地利用率提高2.9%。2016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.8以上;采取水肥一体化后,化肥用量减少25%,除草剂用量降低50%;一些葡萄、果树等经济作物典型区,实施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后,亩均收益提高3000元以上,促进了农民增收。

  二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现状与问题

  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,国家高度重视节水灌溉,特别是2000年以来,通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、牧区水利示范、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、农业综合开发、农田整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等项目渠道,不断增加财政投入,极大地促进了节水灌溉发展,“十三五”期间每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000万亩以上。

  由于节水灌溉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,具有一定社会和公益属性,目前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政府主导、政府投资为主,项目建设根据资金渠道按照相关项目管理办法和规定实施,一般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、工程招投标制、建设监理制、合同管理制“四制”建设管理,保障了项目建设规范有序、工程质量以及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和效益发挥。一些地方创新建设方式,引入社会资本,采取项目总承包、PPP(主要针对集约化经营、经济类作物)等模式,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。根据2016、2017年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资料,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占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总资金的13%左右,取得良好开端。国家出台政策,不断完善体制机制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,具有很大发展潜力。

 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,为国家粮食安全、农业现代化发展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,主要体现在工程建设标准低、工程质量参差不齐,农民用水户内生节水驱动力不足,良性的运行管理体制与管护模式未得到根本确立,政府主导与社会资本投入“两手发力”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,一定程度上制约节水灌溉持续快速发展。

  三、展望与需求

  (一)新时代新要求

 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,确定了分阶段发展目标,到2020年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;到2035年,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;到2050年,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,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国家节水行动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新时代治水思路。

  新时代对节水灌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,需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,构建“设施完备、节水高效、管理先进、生态良好” 的现代节水灌溉体系,实现节水、增产、节能、节地、省肥、省工(“一增五省” )综合效益,以灌溉现代化支撑国家乡村振兴、农业农村现代化、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。

  (二)推进节水灌溉与灌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措施

  适应新时代新要求,要准确把握节水灌溉的战略定位,找准国家利益、集体利益、农民利益等不同主体利益的契合点,坚持政府主导、农民参与、因地制宜、分步推进的原则,采取投资、政策、管理、效益“四轮”同向驱动,加快推进节水灌溉与灌溉现代化发展。

  1.升级改造农田灌溉排水工程

  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,新建一批“设施完善、管理先进、节水高效、生态良好”的节水型现代灌区;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改造;推进灌区管理现代化,提高灌区管理智能化、信息化水平。

  2.建设节水型乡村

  加快实施农业节水工程,大力发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,强化节水灌溉工程与农艺、农机、生物、管理措施相融合;将农业用水总量指标分解到各灌区和用水单元,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,建立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;加大农业节水技术、产品研发和推广;明晰农业水权,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。

  3.提升管理能力与现代化水平

  深化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,鼓励农民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、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节水灌溉建设管理;落实工程管护经费,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,促进工程长期良性运行;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节水灌溉建设运营;推进灌溉信息化建设,大幅提升灌溉管理水平。

  (三)发展展望

  根据我国乡村振兴战略、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,未来灌溉发展重在节水挖潜,更加注重节水、高效。

  到2022年,灌溉用水效率稳步提高,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.0亿亩以上,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.56以上。

  到2035年,现代节水灌溉基础设施、现代化灌溉管理体系基本建成,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.0亿亩以上,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.61以上。

  到2050年,全面实现灌溉现代化,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,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.0亿亩以上,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.65以上。

  (四)技术与设备需求

  以技术创新推进现代节水灌溉向高质量、高标准、高效能、高水平发展,需要与农业现代化、高效用水相适应的节水、增效、节能、省工、节地、现代化的灌溉技术与管理方式,实行精准灌溉,做到灌溉与施肥、施药的有机结合,加大多元化、标准化、系统化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,形成技术先进、产品标准、品种多样、适应性强、质量优良、价格适中、操作简单、管护容易的技术与产品体系。

  在现代节水灌溉方面,应在精准灌溉、智慧灌溉、水肥药精准调控、水量计量与调控一体化等技术与设备,风光互补提水和清洁能源驱动的节水灌溉系统,新型管材和管件等方面取得突破。

  在灌区现代化改造方面,需要在智慧灌区管理技术与设备、灌区立体监测技术与方法、绿色环保渠道防渗材料、渠道与建筑物标准化生产与装配式施工技术、测控一体的明渠量水与调控设备、节水防污技术与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。

  四、“合同节水管理” 在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中大有可为

  近几年,合同节水管理在城市、工业节水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。但在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中,由于农业水价偏低、水市场发育不完善、节水收益低等原因,合同节水管理尚未真正开展。实际上,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迫切需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,助力解决政府投资不足、专业化服务不够、工程质量保障程度不高、项目效益发挥不充分等问题,促进高效节水灌溉持续稳定健康发展,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要求。

  选择经济作物种植区、现代农业与集约化农业经营区开展合同节水管理试点,使合同节水管理理念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深度融合,实现政府、用水户、服务企业“三赢”。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(农业合作社)以合同形式,为用水户募集资本、集成先进技术,提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、建后管护等服务,以分享节水灌溉效益和灌溉服务收益等方式收回投资、获取合理回报。

  要实现合同节水管理在高效节水灌溉中的良性发展,促进节约用水、高效用水,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和措施,包括健全的节水约束和激励政策、高效的政府服务与有效的监督体系、有利于节水的水价体系与计收机制、科学合理的农业节水标准体系、完善的水权交易市场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节水服务市场、完善的节水服务企业信用体系与行业自律体系等。这需要在创新中发展,在发展中完善,在完善中进步。合同节水管理在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中大有可为。

主办: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   承办:北京乐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网站联系电话:010-63205246   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
政府网站标识码: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京ICP备14010557号
进入无障碍阅读